听新闻
放大镜
当性侵者朝她走来
2021-03-16 14:34:00  来源:无锡高新区检察院

深夜的教室,一位姑娘专心致志地学习,忘记了时间。当她抬起头时,教室里只剩她一个人了。她收拾好东西,正准备离开时,一个男人从教室门口向她快步走来,声音有点颤抖:“快点,脱衣服。”

姑娘惊住了,她定了定神说:“你有些害怕是吗?我看你的身体在颤抖。是不是有很多事情让你不开心?”

男人愣住了。神奇的是,他没有侵犯这个姑娘,转身走了。

这是非暴力沟通创始人美国的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中讲述的一个故事。

故事的主人公,那个差点被侵犯的姑娘运用的沟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沟通,又叫长颈鹿语言。运用这种沟通方式,放下对他人的评判,从感受和需要出发,说出自己的请求。

非靠暴力沟通的核心模式是:不带评判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。运用非暴力沟通,卢森堡博士成功地调解了一些非常棘手的冲突,也改变了一些人的思维方式,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祥和。

虽然非暴力沟通方式是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命名的,长颈鹿语言并非他首创的。

早在二战时期的纳粹集中营,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艾提海勒申是一名犹太人,他被关押在纳粹德军的集中营,正在遭受惨无人道的对待。

有一次他留心到一位盖世太保正在朝他吼叫,但是他并没有生气,也没有反击,便开始关心起了他,问起那个盖世太保为什么不开心,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评价自己的:“我不会轻易害怕,那不是我勇敢,而是我知道,他们也是人,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。”

是的,我们都是人。只是有些人暂时被心中的魔鬼控制,需要点醒。有些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,他很可能被头脑中那些愤怒的不良情绪所支配。理解了他们,说出了他们的感受,也许,改变就会发生。

马歇尔·卢森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深夜的旅馆,店员接待了一位客人,可是旅馆里面已经没有空房间了,这位懊恼的客人暴怒了,挥拳把店员打倒在地。

店员说:“你很疲惫是吗?因为房间都住满了,这么晚了,你还要到其他的地方再去寻找旅店,你很难过,是吗?”旅客听完后,一言不发,松开了这个店员,转身走了。

店员用同理心去感受旅客的需要。他知道,如果他还在说“但是房子已经住满了呀,你应该去别的地方去找旅馆。”客人一定会暴打他一顿,甚至可能会掐断他的脖子。

我的朋友家事律师、心理咨询师李颖珺认为,这个店员把别人当成心理的存在,从心理层面上去理解和接纳别人,所以才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。

以上的故事,仅仅是重复了对方的感受,就有可能会阻止暴力的继续发生。那么非暴力沟通者如何提出具体的请求?

我们举一个例子,完整地看一个非暴力沟通者的“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”。一位母亲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:“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(观察),我不太高兴(感受),因为我重整洁(需要)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?(请求)”。

非暴力沟通强调关注对方的感受,但是在关注他人感受之前,更需要首先关注自己的感受,满足自己的需要。就象飞机上的空乘人员所告诉我们的一样:先要自己戴上氧气面罩,再去帮助别人戴面罩。

我的朋友卓君刚刚到了一个新的单位,她有意识地想和别人处好关系,有时却难免有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觉。

她对我说:“我总是有一种讨好别人,却不被别人尊重的感受。我心里很不舒服。”

“请你先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。你做这一切的需要是讨好别人吗?”我这样问她。

她思考了一会儿说:“我的需要不是讨好别人,我是需要有好的人际关系,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协作。”

“当你明白了自己真实的需要,你还有一种自尊心受挫的感觉吗?”我问她。

她说:“这么一说,我感觉似乎好一些了。”

“那你是否可以试着体会一下,他人在你看起来冷漠的时候,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呢?”我继续问她。

她想了一会说:“他也许正在专心地思考事情,没有关注到我,他需要安静的环境。也许他和你一样有脸盲症,根本记不住别人的脸。”

那会儿,我真的汗颜了。我知道自己的脸盲症在社交中是个很大的问题。

但是我决定,这时要把话题拉回来。我很快调整了一下情绪,我说:“按照非暴力沟通理论,决定你的情绪和行为的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。”

卓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:“你说的确实有道理。是我自己的看法,决定了我的不开心。不过也有一种可能,就是人家根本不想搭理我。那我应该怎么办呢?”。

“心理学上有个‘黄金法则’,就是说,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,你就怎样对待别人。”我说,“‘反黄金法则’则相反:我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就应该怎样对待我。绝大多数时候,我们都是用反黄金法则来为人处世的,因此,我们才有了很多的痛苦和烦恼”。

卓君点了点头:“没错,我们就是这样的思维习惯,但是习惯的未必是正确的。是时候改一改了,我们不能够把决定自己是否快乐的权利交给别人,不是吗?”

我们俩人都笑了。

我想到了最近迷恋上的一位土耳其诗人鲁米,他在诗中这样写道:“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道缝隙,我在缝隙里看到光明,缝隙里面有一片绿色的原野,我们可以在那里相遇!”

  编辑:郝红梅